一種為治理霧霾提供決策的“笨辦法”正逐漸流行起來。在日前召開的東方科技論壇上,上海海事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一凡表示,通過高質量的大氣污染物“排放清單”,能瞭解各地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和運輸關係,併為制定國家和地區合理的減排方案提供科學依據。
  “排放清單”是一種污染物溯源的方法,說是“笨辦法”,因為它的數據來源是對各種污染物排放的實時監控。舉個例子,如果要給出某市交通污染物的“排放清單”,先得把該市所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路段,然後從監控中調出每段路面上的車流量、車速、車隊構成等信息,放到特定的交通污染物排放模型中計算,就可得出路面上機動車的實時排放情況。“一份高質量城市交通‘排放清單’需要收集的數據源,精確到每輛車用幾號汽油。”李一凡說。
  在提出“排放清單”的概念之前,“源解析”是一種追溯霧霾源頭的通用方法,通過分析大氣中顆粒物的成分、反應、比例等,推測出哪些污染物排放對霧霾造成了影響,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特聘教授莊國順認為,“排放清單”是大氣研究的基礎,在追溯污染物源頭方面比源解析更重要,因為進入大氣中的顆粒物會發生化學反應,而直接監控各種污染物排放在溯源上要明確得多。
  李一凡認為,制定“排放清單”應成為國家行為,即由國家統一收集、彙總各種排放源數據,然後科學家能夠獲得這些準確的數據,並用於模型計算,明確各源頭對霧霾的“貢獻”,以期在治理中能夠實現“指哪兒打哪兒”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m64rmfa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